为提升馆员专业素养,拓展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新思路,2025年11月14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武同雁、都丽率馆员周晓慧、张红、蒲玲琳一行,赴绵阳师范学院高新校区参加了第十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文旅融合 文脉赓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主题,汇聚了省内外众多专家学者。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三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奠定了会议的学术基调。专家们系统阐述了非遗口述史在连接历史与传说、赓续中华文脉中的核心价值,深入探讨了访谈对象身份建构问题,为与会者提供了宏大的理论视野和具体实践指南。

专家主旨报告

会议现场
下午的分组报告环节,馆员们分别聆听了三个会场的专题研讨:
分会场1:非遗口述史的理论探索与方法创新。学者们通过生动的个案,展示了如何通过严谨的调查分析,深度挖掘和整理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料,为非遗的活态传承留下真实可信的历史档案。
分会场2:非遗口述史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本会场聚焦科技赋能,讨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非遗口述史采集、管理与展示中的应用。研究者认为,AI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口述史料处理的效率与深度,为非遗的数字化生存与创新传播开拓了新路径。
分会场3:非遗口述史的社会价值与地方实践。研讨从多个非遗项目出发,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与实践方式。

分组讨论
会议的闭幕式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谭继和研究员的压轴主旨报告推向高潮。谭研究员以《纠正重“物”轻“心”倾向,为非遗口述史作为中国历史经典产业的新样态,开拓新的生命周期》为题,精辟指出,非遗口述史的核心价值在于捕捉和传承非遗项目背后的“心”——即精神、情感与集体记忆,并论证了这正是为非遗开拓全新生命周期的关键所在。
通过此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我馆馆员深受启发。大家一致认为,本次会议内容深刻,特别是对非遗传承人多种角色的构建和科技赋能的前沿探讨,为图书馆未来的地方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宝贵思路。图书馆将积极借鉴本次会议的丰硕成果,探索将口述史方法、人文精神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加强特色馆藏建设与地方文化传承,更好地赋能学校的文化育人事业与高质量发展。
图书馆:蒲玲琳
初审:李蜀青
复审:武同雁
终审:秦蓉
2025年11月17日